茶中有乾坤!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人們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茶中有乾坤!歷史上的那些著名茶人們

茶從唐朝開始,便成為中國人的“國飲”,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,不僅是日常飲品,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,也讓他成為文人墨客的心頭寵。

乾隆:因茶而知百姓疾苦

相傳,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,曾四度到過西湖茶區(qū)。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,贊賞茶葉香清味醇,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"御茶",并派專人看管,年年歲歲采制進貢到宮中。乾隆十六年,即1752年,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,在天竺觀看了茶葉采制的過程,頗有感受,寫了《觀采茶作歌》,其中有"地爐微火徐徐添,乾釜柔風旋旋炒。慢炒細焙有次第,辛苦功夫殊不少"的詩句。皇帝能夠在觀察中體知茶農的辛苦與制茶的不易,不得不贊嘆茶的魅力之大。

蘇東坡:茶與墨的千古美談

蘇軾,號東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,是一位品茶、烹茶、種茶樣樣都內行的大詩人,創(chuàng)作出許多千古茶詩、詞。有關他的故事也被傳為美談。有一天,蘇東坡、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斗茶取樂,蘇東坡的白茶取勝,免不了樂滋滋的。當時茶湯尚白。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,笑著說:"茶欲白,墨欲黑;茶欲重,墨欲輕;茶欲新,墨欲陳;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?"蘇東坡想了想,從容回答說:"奇茶妙墨俱香,公以為然否?"司馬光問得妙,蘇東坡答得巧,眾皆稱善。此事傳為千古美談。


陸羽:茶圣鑒水

唐代宗時期,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(就是今天的揚州)與茶圣陸羽相逢。李季卿一向傾慕,很高興,便命軍士取揚子江南零水(據(jù)說揚子江南零水特別好),想要一睹茶圣茶技。等水取來,陸羽卻說“這水倒是揚子江水,但不是南零段的,好像是臨岸之水”取水的軍士狡辯說取水的時候很多人看見,不會有假。陸羽一言不發(fā),端起水瓶,倒去一半水,又用水杓一看,說:"這才是南零水"。軍士大驚,這才認罪說:"我自南零取水回來,到岸邊時由于船身晃蕩,把水晃出了半瓶,害怕不夠用,便用岸邊之水加滿,不想處士之鑒如此神明。"

唐寅:滿山茶香

唐寅,字伯虎,號六如居士。桃花庵主是他的別號。他是一位熱衷于茶事的畫家。他曾畫過大型《茗事圖卷》、《品茶圖》。這位桃花庵主,經(jīng)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詩人畫家品茗清談,賦詩作畫。畫家在詩中,頗有風趣地寫道,若是有朝一日,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,要使山前嶺后都變成茶園,每當早春,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之時,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;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,親自烹茗品嘗,聞著嫩芽的清香,聽著水沸時發(fā)出的松鳴風韻,豈不是人生聊以自娛的陶情之道嗎?

魯迅:茶之妙論

魯迅愛茶,經(jīng)常一邊構思寫作,一邊悠然品茶。他當年客居廣州,稱贊道:廣州的茶清而可口,一杯在手,可以和朋友們作半日談。因此,當年的廣州陶陶居、陸園、北園等茶居,都留下他的足跡。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:"有好茶喝,會喝好茶,是一種清福,首稱就必須練功夫,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。"


郭沫若:賦詩詠茶

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歡飲茶,而且是品茶行家,對中國名茶的色、香、味、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。1964年,他到湖南長沙,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(chuàng)制名茶--高橋銀峰時,大為贊賞,對高橋銀峰的色、香、味、功效給予高度評價。郭沫若每到外地,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。1964年7月,他曾到廣州北園酒家飲茶,賦詩一首:"北園飲早茶,仿佛如在家;瞬息出國門,歸來再飲茶。"他的詩篇中多與茶有關,如《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》、《題文君井》等。

林語堂:茶"三泡"學說

現(xiàn)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,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,他根據(jù)喝茶經(jīng)驗,提出"三泡"說:"嚴格地說起來,茶在第二泡時最為妙。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,第二泡為年齡恰當?shù)氖鶜q的女郎,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。"以佳人喻茶,新穎而富有情趣。明代許次紓也有"三泡"說法,他在《茶趣》中說:"一壺之茶,只堪再巡,初巡鮮美,再則甘醇,三巡意欲盡矣。"

關于名人與茶的奇聞佳談還有許多,這些無不彰顯著茶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,表現(xiàn)出中國人對于茶的熱愛和推崇。